中国社会学会、中国人口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分别于2024年7月5日至7日、11日至12日在黑龙江哈尔滨和河北雄安新区召开。我院社会学系研究生、本科生共10篇投稿作品分别入选至中国社会学会、中国人口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
本次社会学年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社会学新征程”为主题,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性阐释和学术性表达,推动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我系共3位研究生、6位本科生的投稿,分别入选“经济社会学与中国发展:挑战与机遇”分论坛、“金融与民生福祉”分论坛、“技术社会学: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分论坛、“科学社会学论坛: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分论坛、“性别社会学的时代变革与发展”分论坛以及“少子老龄化背景下家庭变迁、问题及对策研究”分论坛。
“经济社会学与中国发展:挑战与机遇”分论坛
2021级本科生袁博同学分享了与张樹沁副教授合作的研究,题为《“以情相宠”——“它”经济对宠物拟人属性及人宠亲密关系的建构》,从宠物消费者和服务者的视角出发,探讨宠物经济活动对于宠物拟人化身份的转变和人宠亲密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以“丁宠”父母为代表的宠物主会通过拟人化消费来重塑宠物家庭地位并赋予宠物拟人属性,宠物服务者则会搭建拟人服务场景并进行“情感标记”,即通过服务细节进一步证实、凸显宠物拟人身份并维系人宠亲密关系。
发言人:袁博同学
“金融与民生福祉”分论坛
2021级本科生袁艺纯同学分享了与张家俊同学合作的研究,题为《住房阶层、地位感知与风险金融参与——基于CGSS2013-2021年的实证研究》。文章从社会结构和社会认知视角,研究了社会金融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居民住房阶层对风险金融参与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为理解住房阶层对家庭风险金融参与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路径,对于社会金融化背景下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和改善财富分配格局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发言人:袁艺纯同学
2021级本科生王钰婷同学分享了和任然老师共同合作的研究,题为《转型中国中的金融主体性与金融精英的产生:高净值企业家如何通过金融活动巩固其经济地位》。文章基于一个关于中国经济精英如何实现阶层再生产的研究,通过半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式对私营企业家的实践和策略开展现象学分析。本研究提供了中国经济精英实践的一手经验知识,并基于精英金融决策和实践的内在逻辑创新性地提出了“金融主体性”以及“金融精英”的理论概念。本研究认为受金融主体性所主导的精英地位巩固和再生产实践不仅会加剧社会经济的不平等,而且其带来的“食利者”倾向可能对社会风尚和社会分配带来不良影响。文章强调应该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和灵活利用政策工具来综合应对金融主体性带来的“食利者”倾向和“食利者”本体本身。
发言人:王钰婷同学
“技术社会学: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分论坛
2023级研究生何家欢同学分享了题为《对话“技术悬浮”——数字治理的基层新挑战》的研究,研究认为互联网技术去中心化特征影响基层治理体系,要求进行深刻变革适应社会变迁。技术悬浮强调数字信息、智能设施等要素的功能与效用浮于表面,无法有效贴合治理实践,从而呈现出“技术”与“社会”相互割裂的现象。“悬浮”困境在基层警务中主要体现为资源悬浮和权限悬浮。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理解悬浮困境的新视角:“价值共损”,并进一步讨论基层数字治理的结构性困境。
发言人:何家欢同学
2021级本科生丁良琪同学分享了题为《控制还是自主?平台经济下的劳动控制边界——以美甲行业为例的社会学分析》的研究。研究在平台经济介入全产业链的背景之下,关注以美甲行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并通过对平台经济下美甲行业劳动控制边界的分析,重新审视新的生产组织模式下劳动关系发生的变化。平台通过创新交易规则、汇聚交易信号和重塑交易关系来介入美甲行业。美甲师劳动控制的边界体现在关系运作能力、信号经营能力和市场响应能力三个方面。
发言人:丁良琪同学
2021级本科生张家俊同学分享了与张樹沁副教授及袁艺纯同学合作的研究,题为《人机认知模式悖论:认知劳动与数据标注中的组织形式选择——以S大模型人工智能公司的数据标注团队为例》。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领域中数据标注劳动的认知特性及其组织设计挑战。研究指出,数据标注不仅是基础环节,也是具有认知劳动特征的复杂活动。在生成式AI技术逻辑下,数据标注表现出多重结构性张力,并面临人机认知模式的悖论。组织形式的激励方向与认知劳动形态的适配性,对劳动者的体验有显著影响。同时,组织形式巧妙地适配了认知劳动的监督和统一危机,是管理方组织选择的重要考量。研究强调了认知资本在生产结构中的作用,为理解数据标注劳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发言人:张家俊同学
“科学社会学论坛: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分论坛
2021级硕士生凌超同学分享了与浙江大学范晓光研究员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Aurelien Boucher合作的研究,题为《专业化的限度:中国社会学的合作发表》。该研究基于1986-2023年《社会学研究》上发表的所有学术论文,采用解释性序列设计的混合研究方法,探究了中国社会学的知识生产模式的演变及其形成。结果表明,学科专业化是推动合作发表的关键动力,并且它在内在差异上发挥不一致的调节作用。然而,专业化并没有显著影响发表模式。该文强调要将合作发表置于学科专业化之外更大的制度情境中考量。
发言人:凌超同学
“性别社会学的时代变革与发展”分论坛
2021级本科生袁章伶同学分享了与王修晓副教授合作的研究,题为《在“厅堂”与“厨房”之间:已婚在职女性家务劳动时长的组织差异及其机制分析——基于CFPS两轮(2014、2020)数据的实证研究》。文章考察了工作单位对已婚女性家务劳动时长的影响,并检验了“体制庇护”和“观念传导”两条影响机制。本研究为已婚在职女性家务劳动参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观组织视角,为单位体制如何影响个体微观生活提供了可参考的解释机制,也为降低和消除家务劳动在体制内外及不同性别间存在的不平等提供了部分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发言人:袁章伶同学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家庭变迁、问题及对策研究”分论坛
2022级研究生孟思同学分享了与孙薇薇教授合作的研究,题为《生与死,家与“我”:基于家庭主义与患者自主性的老年死亡研究》,文章关注了人口老龄化危机和患者自主性观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老年患者的死亡问题,研究在家庭影响下患者的自主性如何呈现、患者与家庭的关系,并总结出四种类型化模式。本研究结合了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打破了患病时“我”与他人二元对立的假设,将家庭纳入“我”的边界,探究家庭共同体的自主性,希望促进临终与人文关怀事业的发展。
发言人:孙薇薇教授、孟思同学
中国人口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以“人口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在科学认识新时期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特征、新趋势的同时,深入交流和探讨人口科学以及相关领域对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我系共1位研究生的投稿入选“国际人口迁移”分论坛。
“人口学年会国际人口迁移”分论坛
2023级研究生王天正同学分享了题为《美国国际人口迁移变迁——基于1990-2020年移民流量和存量数据的分析》的研究。文章基于美国国土安全部出版的《移民统计年鉴》和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公布的全球迁移存量数据库,对1990-2020年美国国际人口迁移的规模、结构、来源地和目的地的变迁进行系统分析,其规律和治理对中国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发言人:王天正同学
汇报结束后,各分论坛的评议老师对我系师生的研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评析,并给予了宝贵建议和高度赞扬。在本次社会学与人口学年会中,社会学系的青年学子们凭借自身对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浓厚的学术志趣以及良好的学术风貌,突显经济社会学、金融社会学等特色研究方向的持续性积累。作为学界的新生力量,我系学子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投身社会学发展的新领域、新阶段,为推进中国社会学、人口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注入新鲜血液,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袁 博
审稿:王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