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9日 10:40  发布作者:   点击数:

王建民

教授,社会与心理学院副院长

专业方向:理论社会学,网络社会学  

研究兴趣:现代性社会理论,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互联网与社会,文学与社会  

电子邮箱:wangjmsoc@163.com  

 

教育与工作经历  

2008年7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专业。

2008年7月-2010年9月,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社会学系讲师。

2010年9月-2019年12月,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2019年12月至今,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

 

学术论文  

(一)社会学专业期刊

2021,《社会学作为总体性社会科学——重识瞿秋白的唯物史观社会学》,《社会学评论》第3期。

2020,《货币与现代性体验——对马克思和齐美尔货币理论的初步分析》,《金融与社会》(辑刊)第1辑。

2019,《诗与士人的精神世界——试以王维的生命史和编年史为例的社会学探索》,《社会》2019年第6期。

2019,《找回“社会”的自然和神圣维度——以〈乡土中国〉为例的文本解读》,《社会学评论》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9期转载)。

2017,《个人、学术与国家的关联——费孝通“江村调查”的学术心态史及其启示》,《社会学评论》第3期(收入周晓虹、张静、乐江主编《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费孝通“江村调查”80周年纪念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2016,《自我主义与社会秩序——“差序格局”再思考》,《社会学评论》第6期(《社会科学文摘》2017第1期以《差序格局与自我主义难题》为题转载)。

2011,《在参与性行动中改变世界——读费根、薇拉的〈解放社会学〉》,《社会》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3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文摘》2012年第1期转载))。

2010,《“现代性”的建构与支配——读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社会》第3期。

2008,《社会转型中的象征二元结构——以农民工群体为中心的微观权力分析》,《社会》第2期。

2005,《现代性的主题分化与社会学研究范式整合》,《社会》第5期。

(二)综合性社科期刊

2020,《网络短视频的文化符号建构——以“李子柒现象”为例》(与刘见齐合作),《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2020,《“推”与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学本土化视野下的理论与方法论思考》,《天津社会科学》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20年第5期转载)。

2020,《平民教育与文化自觉——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启示》,《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2019,《学以为己:论作为“生活指南”的社会学》,《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2018,《网络约束的空间机制——移动互联网如何改变我们的情感体验》,《江苏社会科学》第4期。

2017,《从“激情”到“调整”——试论宏观社会心态的变迁》,《人文杂志》第6期。

2017,《社会调查与文化自觉——从中国现代学术建构看费孝通的学术转向》,《河北学刊》第4期。

2017,《“微信人”与网络化时代的生活风格》,《天津社会科学》第4期。

2017,《转型期中国网络社会治理:内涵与主要议题》,《科学社会主义》第3期。

2017,《“自我主义”与“超越意识”——关于“差序格局”的思考》,《思想战线》第1期。

2016,《“网购”与消费社会的支配逻辑》,《新视野》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7年第2期转载)。

2016,《网络空间中的差序格局——“众筹”的社会学研究》(与宋金浩合作),《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2015,《城乡关系、乡土危机与社会重组——费孝通的〈乡土重建〉及其当代意义》(与张璐合作),《新视野》第2期。

2014,《作为文化转型过程的社会转型——以“差序格局”为例的讨论》,《学习与探索》第9期。

2013,《互联网时代的个体自由与孤独——社会理论的视角》,《天津社会科学》第5期。

2013,《社会转型中的“己”与“家”——“家丑可以外扬”的社会文化解读》,《人文杂志》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4年第1期转载)。

2013,《转型社会中的个体化与社会团结——中国语境下的个体化议题》,《思想战线》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3年第5期转载)。

2012,《“逆向标签化”背后的社会心态》,《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3年第1期转载)。

2012,《“逆家长制”是如何产生的?——一个历时性的社会学分析》,《江海学刊》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2年第4期转载)。

2011,《从“道听途说”到“转载搜索”——信息获取方式变迁的时空社会学分析》,《江淮论坛》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2年第1期转载)。

2010,《“客观现代性”与“表达现代性”——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理解》,《江海学刊》第3期。

2010,《空间与等级秩序——齐格蒙特·鲍曼的全球化思想》,《黑龙江社会科学》第2期。

2010,《农民工:流动的城乡界线》,《经济体制改革》第3期。

2009,《“去集体化”与“弱组织化”过程中个体安全的寻求》,《思想战线》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0年第2期转载)。

2009,《身体与城乡结构的象征性界分》,《江海学刊》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9年第5期转载)。

2009,《社会空间与城乡结构的象征性界分》,《学习与实践》第5期。

2009,《建构什么样的道德社会学?——读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道德与文明》第2期。

2008,《话语权力与农民形象的建构——以〈哦,香雪〉和〈陈奂生上城〉为例》(与马春媛合作),《社会科学论坛》第5期。

2007,《中国社会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矛盾共生》,《社会科学评论》第2期。

2006,《现代社会的建构与反思——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来龙去脉》(与刘少杰合作),《学习与探索》第3期。

2006,《场域:“大社会”的终结?——对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的一种解读》,《学习与实践》第7期。

2006,《传统老人社会的变迁与终结——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解读》,《重庆社会科学》第7期。

 

随笔与短论  

2021,《建党百年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报》9月2日。

2017,《让大学和专业塑造我们的       性情》,《中央财经大学校报》11月3日。    

2014,《戾气:社会转型期的“伤害行为”》,《社会学家茶座》第1辑。  

2014,《“第三性别”的身体社会学解读》,《社会学家茶座》第2辑。  

2013,《诗咏西方社会学名家》,《社会学家茶座》第1辑。  

2012,《媒体如何认识和引导社会情绪》(访谈,与赵金合作),《青年记者》第4期。  

2012,《从“逆家长权威”反思社会个体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10日。  

2011,《社会分化——从结构到心态》,《社会学家茶座》第2期。  

2011,《想象的征服——网络民意背后的社会结构》,《社会学家茶座》第4期。  

2011,《“遮蔽”与“去蔽”:大学“德育”工作的反思》,《中央财经大学校报》4月6日。  

2009,《中国社会新秩序形成的经验与启示》,《光明日报》(理论版)8月18日(新华文摘2009年第10期摘要转载、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9年第5期转载)。  

2008,《社会空间二元化:“飞机场式”与“火车站式”》,《社会学家茶座》第3期。  

2008,《人类社会将步入后工业社会》、《现代社会的各个部分都渗透着麦当劳化原则》,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经典命题》,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提倡孝道能弥补社会养老的缺口吗?》,《中国社会导刊》第2期。  

2007,《幸福感的社会性及其中国语境》,《光明日报》11月27日(《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  

2006,《现代性在中国:建构与反思》,《光明日报》9月25日。  

2005,《过度消费的社会学批判》(与马春媛合作),《中国社会导刊》第8期下。  

2005,《研究生扩招:“教育麦当劳化”的危机》,《中国社会导刊》第7期下。      

 

出版著作  

(一)独著    

2019,《学以为己:社会学与个人成长》,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7,《网络化时代的个人与社会》,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2,《流动的城乡界线》,光明日报出版社。

(二)译著    

2016,《社会学入门》(主译),乔恩·威特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古典社会学理论》(独译),乔治·瑞泽尔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包罗万象的社会学》(主译),乔恩·威特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三)副主编    

2020,《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201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The Internet Society in China: A 2016 Report (Sociology, Media and Journalism in China), Palgrave Macmillan.

2019,《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201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17·中国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治理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201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201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201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西方经济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201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2011-201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学与科研项目  

202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研究,子课题“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的理论研究”负责人。  

2021,中央财经大学教学方法研究项目:“成为社会学家”:沉浸式教学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主持人。

2019,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推己及人——关于差序格局的社会学研究,主持人。    

2018,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在线课程项目: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主持人。  

2016,中央财经大学教学方法研究项目:西方社会学理论“五步教学法”研究,主持人。  

2016,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青年人才资助项目:网络化条件下北京市民社会心态表达研究,主持人。  

2016,北京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网络化条件下北京市民社会心态表达研究,主持人。  

201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网络社会的结构变迁与演化趋势研究,子课题“网络社会变迁的理论研究”负责人。  

2013,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资助项目:“燕京学派”的学术贡献及其对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启示,主持人。  

2009,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绩效政体与典型市场的建构——改革以来市场秩序形成的个案研究,主持人。


学术及社会兼职                                                      

中国社会学会理论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社会学评论》责任编辑                                                              


奖励与荣誉     

2021,《西方社会学理论》获评北京高校优质本科生课程。

2019,中国社会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018,中国社会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18,中央财经大学优秀教师奖。                                                                    

2014,中央财经大学“滋兰树惠”优秀教师奖。      

2013,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                                                                      

2013,中央财经大学“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研究”征文三等奖。  

2013,北京市社工委北京社会建设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集体)。  

2011,中央财经大学“教育先锋”先进个人。

2011,中央财经大学“滋兰树惠”优秀教师奖。  

2010-2013,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优秀本科生导师”(连续四次)。

2010,中央财经大学“十佳班主任”。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 李远行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    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