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7日,第十六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在中央财经大学顺利召开,会议由社会与心理学院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等37家高校院所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等7家期刊社的18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出席本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的指导委员会成员有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李友梅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田毅鹏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静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斯坦福大学周雪光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蔡禾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世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折晓叶教授,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曹正汉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孙国辉教授出席开幕式。
图:会议现场
6日上午的开幕式环节由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院长李国武教授主持,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孙国辉教授和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蔡禾教授分别致开幕辞。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执行委员会成员、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艾云副教授报告了会议筹备情况及相关安排。
孙国辉副校长在开幕致辞中介绍了中央财经大学的基本情况及我校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状况,强调了在组织研究中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同时他也表示对我校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充满信心。孙国辉副校长讲到,组织社会学工作坊是一个享有广泛声誉的学术研讨会,尤其是在培养年轻学者方面具有极大助力,也期待大家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
图:副校长孙国辉教授开幕式致辞 图:蔡禾教授开幕式致辞
蔡禾教授在致辞中与青年学者分享了三点想法:一是要追求内在于心的学术精神;二是要坚持外在于器的学术规范;三是要实践中庸于行的学术人生。当一个人走完自己的学术道路回首看时,无论结果如何,只要坚持以这三条要求自己,至少对自己的学术人生无悔。
6日上午的主题演讲主题为“国家治理与国家能力”,共两个单元四个演讲。第一单元由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李友梅教授主持,浙江大学耿曙教授、斯坦福大学周雪光教授分别作主题演讲,北京大学张静教授点评。
图:李友梅教授主持 图:耿曙教授演讲 图:周雪光教授演讲
浙江大学耿曙教授及其团队共同发表题为《如何有效调动地方领导?——中国政府人事的‘强激励制’研究》的主题演讲。耿曙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奇迹得以实现,关键在于政府主导与官员投入。他提炼出“强激励制”的三大要件:有力奖惩、明畅考核与有限流动。也正因满足上述要件,中国政府才能凌驾西方官僚制度,超越传统干部制度,比肩民企经理制度,创造罕有其匹的官员激励,支撑政府引领市场,创造傲人发展成就。
斯坦福大学周雪光教授作题为《党政关系:一个人事制度视角与经验证据》的主题演讲。周雪光教授指出,党政关系是中国国家治理结构的核心所在。周教授在演讲中提出了党政领域间人事流动的一系列分析概念和维度,如任期期限、党政职位等。并应用这一视角和相应的概念进行测量分析,得出人事流动导致了党政领域中职位和机构的深度交融关联状况,以及党政领域的职能性部门划分与实际人事流动有很大差异等结论。
北京大学张静教授对以上两个演讲进行点评,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向。张静教授指出中西方官员情况有所不同,相比之下,在中国公务员岗位更为受人欢迎。中国当前官员激励形式涌现出一些新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条件、官员在经济发展中究竟充当怎样的角色,都是可以继续讨论的问题。另外,西方社会对“党”、“政”的区分同样值得深入思考。
主题演讲的第二单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折晓叶研究员主持,浙江大学曹正汉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李国武教授分别作主题演讲,中山大学蔡禾教授作点评。
图:折晓叶研究员主持 图:曹正汉教授演讲 图:李国武教授演讲
浙江大学曹正汉教授作题为《从矿区政府到地方政府——中国油田地区条块关系的形成与演变》主题演讲。曹正汉教授运用油田地区的数据和材料,为论证关于条块关系的一般性观点提供了经验证据。他认为,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建立条块关系以及进行条块关系的调整,整合中央政府的多种任务目标从而缓解和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
中央财经大学李国武教授作题为《政府调控下的竞争与合作——中国高速列车的创新体系及其演变》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中国高速列车产业的创新成功依赖于一个政府调控下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创新体系,此体系主要由三个相互关联的组织机制构成:政府的协调和控制,设备制造商之间的寡占竞争,企业之间及产学研之间的合作。这一创新体系不仅成功解决了高速列车创新中专用性技术投资的激励问题,而且满足了互补性技术能力的有效供给。
中山大学蔡禾教授就主题演讲进行点评,对曹正汉的演讲,他认为所运用的委托代理的分析框架给大家带来很多启发。但是其研究的历史比较过程,跨越了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历程,究竟什么才是最核心的因素,是体制改革抑或其他,其区分的方法值得考究。另外,块和条并非绝对的二元分立,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是条块双重管理。对李国武的演讲,蔡禾教授认为,高铁创新系统是一个脱胎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但是其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差别值得大家深思。另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并不是完全没有竞争的,如何去讨论寡占竞争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6日下午的会议分为三个分会场同时举行,第一分会场的主题为“金融与财政社会学”、第二分会场的主题为“社会组织与政策执行”、第三分会场的主题为“政府科层组织与行政官员”。
第一分会场第一单元由北京大学的刘能教授主持。中央财经大学姚东旻做题为《主官更替能否引发省级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一个关于权威、制度惯性与预算间断的理论》报告,香港科技大学陈伟作题为《住房价格与城镇居民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价》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郑绍杰作题为《外向软预算约束:土地开发中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基于华北D市的考察》报告,浙江大学曹正汉、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晶、北京大学刘世定分别对三个报告进行评议。
第一分会场第二单元由《社会学研究》编辑部杨典研究员主持。中央财经大学庄家炽作题为《金融资本主义、股东价值导向与就业脆弱性——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例》报告,中国农业大学李英飞作题为《金融市场正规化的社会过程——以吉林省L县和G市的资金互助社为例》报告,东北师范大学李一凡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信用建构:社会网络、交往规范与交易成本关系研究——基于对吉林省BX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案例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王水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剑锋、南开大学宣朝庆分别对三位的报告进行评议。
第二分会场第一单元由上海大学张文宏教授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张毅作题为《从直接控制到间接治理:中国慈善基金会的政治关联、财务绩效及内部治理的调节效应》报告,浙江大学陈宗仕作题为《区域文化、治理结构与民营企业慈善》报告,华中科技大学刘成斌与刘露作题为《博爱与效用:基金会现代慈善行为的双重理性》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赵锋、中国社会科学院沈红、中央财经大学张樹沁分别对三个报告进行了点评。
第二分会场第二单元的主持人由《社会发展研究》编辑部吴莹副研究员担任。吉林大学秦振兴作题为《双重嵌入:农村政策扭曲的实践逻辑——以G乡L村“新农村”政策执行为例》报告,哈尔滨工业大学林亦府作题为《协同治理视角下秸秆禁烧政策执行主体行为研究》报告,华东理工大学侯利文作题为《从融入到嵌入:一个社会组织影响与建构政府行为的实践——以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为例》报告。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张惠强、中国社会科学院折晓叶、四川大学何明洁分别对三个报告进行了点评。
第三分会场第一单元的主持人由吉林大学田毅鹏教授担任。中山大学练宏作题为《“深度专业化”还是“泛专业化”——律师送法下乡的结构分析》报告,华中农业大学的曾建丰、狄金华作题为《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的组织基础——对棉乡散煤清洁化治理工作的个案研究》报告,中山大学夏瑛作题为《科层压力下的基层政府回应行为研究——基于环保督察数据的分析》报告。北京大学张静、华东理工大学郭圣莉、上海大学盛智明分别对上述报告进行点评。
第三分会场第二单元由来自《社会》编辑部的张军主持。华东理工大学陈玮作题为《中国基层公务员为何不作为?利益、风险与层级差异》,清华大学凌争作题为《忠诚的代价:“为官不为”的组织社会学解释》报告,北京大学李兰作题为《高校领导层级流动——基于1978-2018北京地区高校领导流动的空缺链分析》报告,斯坦福大学周雪光、上海大学黄晓春、浙江大学耿曙对此分别进行点评。
7月7日上午的会议分为三个分会场同时举行,第一分会场的主题为“国家治理的组织机制分析”、第二分会场的主题为“企业治理与技术创新”、第三分会场的主题为“产业发展与教育组织”。
第一分会场第一单元由上海大学黄晓春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付堉琪作题为《综合锦标赛与国家治理》报告,华南理工大学管兵作题为《为什么旧村改造推进艰难:一个多中心治理的视角》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何钧力作题为《包村制:国家治理的末梢制度创新》报告,中山大学练宏、中国社会科学院向静林、华中科技大学狄金华分别对三个报告进行点评。
第一分会场第二单元由《社会学评论》编辑部王水雄教授主持。华东理工大学张良作题为《国家政权建设与公共事务管理之变:我国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建构的过程及其逻辑》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吴志鹏作题为《供给主导下信息技术与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互构——以电子健康档案在赣中C镇的应用为例》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王飞作题为《运动式协调及其制度逻辑——以B市技能人才政策制定为例》报告。《社会发展研究》编辑部吴莹、中央财经大学孙薇薇、中国社会科学院付伟分别对三个报告进行点评。
第二分会场第一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朱斌副教授担任主持。清华大学何晓斌与柳建坤作题为《党建与民营企业绩效——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报告,河海大学任宇东作题为《“少帅”如何服众?——二代企业家个人权威的建立过程研究》报告,云南大学许庆红作题为《东道国制度环境、企业性质与中资企业海外社会责任履行——对泰国与缅甸的比较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李丁、北京大学刘能、中央财经大学李国武分别对以上三个报告进行了点评。
第二分会场第二单元的主持人由《青年研究》编辑部赵联飞研究员担任。南开大学王庆明作题为《技术共同体:技术革新运动中的鞍钢实践(1949-1966)》报告,广东财经大学谢昕琰作了题为《家族管理、资源禀赋与技术创新:以珠三角企业为例》报告,华中农业大学杨柳进行了《租户理性与商铺的转让费制度——基于产权视角的分析》报告。广州大学张茂元、中央财经大学赵思博、南开大学王庆明分别对三个报告进行点评。
第三分会场第一单元由中央财经大学王修晓副教授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朱妍作题为《地方主义与产业政策的央—地分歧——对改革初期上海华光拉链厂技术引进与产品升级的案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付伟作题为《基层政府行为与县域产业转型——以河北省W县为例》报告,华中科技大学苗大雷、梁乐璇作题为《单位组织的影响衰落了吗?——集体抗争中的组织分割及其变迁(2003-2013)》报告。南昌大学梁波、中央财经大学张樹沁、中国社会科学院林盼分别对三个报告进行了点评。
第三分会场第二单元由来自《江海学刊》杂志社的丁惠平副研究员主持,香港大学覃云云作题为《(中国)跨境合作大学的组织张力与制度两难》报告,山西农业大学吕福龙作题为《嵌入性代理风险的运作逻辑——以唐代科举中的行卷现象为例》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赵锋作题为《何谓政策执行:虚与实的语言》报告。中山大学夏瑛、中央财经大学王建民、中央财经大学程士强分别对三个报告进行了点评。
7日下午的主题演讲主题为“金融与社会”,共两个单元四个演讲。第一单元由中山大学的张永宏副教授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剑锋教授、上海大学盛智明副教授分别作主题演讲,《社会学研究》编辑部杨典研究员作点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剑锋教授的演讲题目为《从“社会的金融中介”到“金融的社会中介”——村庄共同体影响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分析》。王剑锋教授在制度经济学和合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金融的社会中介观”,并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验证了村庄共同体对农户贷款可得性的影响,以及司法水平、农户财富如何影响村庄共同体的风控作用及农户贷款方式选择。
上海大学的盛智明副教授进行了题为《制度环境、制度执行与制度成效——基于证监会金融监管数据的社会学分析》的演讲。研究通过对中国证监会 2001-2018 年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分析,分析发现金融监管部门行政执法强度和效率在不同年份波动较大;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金融监管执法效率较高。从制度执行效果而言,金融监管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对该企业短期股价存在负向影响,但对企业中长期股价不存在显著影响。
《社会学研究》编辑部杨典研究员进行评议,认为王剑锋教授的论文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地方金融治理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在社会组织与经济行为之间的互动、在文献综述、理论阐释部分可进一步加强。盛智明老师的论文直面宏观金融运行中的重要问题,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建议文章可增加一些深度的案例分析,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有机结合,可以呈现出更加严谨的实证结果和更为清晰的观点。
主题演讲的第二单元由浙江大学的曹正汉教授主持,南昌大学的梁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葛建华副教授分别作主题演讲,清华大学何晓斌副教授作点评。
南昌大学梁波副教授的演讲题目为《战略性认知、增量式变革与中国银行业变迁(1984-2015):一个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他认为从银行业金融形态上看,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从专业银行分割垄断到多元银行体系构建、民间金融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发展、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三个阶段的重要变迁。他从战略性认识和增量式改革的角度对中国银行业发展变迁进行了解释。
中国人民大学葛建华副教授的演讲题目为《中国地方政府组织的双重权威结构与人事流动模式——基于J省银行业(1990-2008)的实证分析》。研究基于1990-2008年S省银行业人事流动的数据分析,探讨了组织中双重权威结构与人事流动模式的关系。他提出银行业人员流动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从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流动到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成为常规的激励制度安排。
清华大学何晓斌在评论中指出,这两篇文章在数据收集与理论架构上都特别给人以启发。他认为第一篇文章从决策者战略认知的角度来研究和描述银行业变迁是比较创新的地方。第二篇文章说明了中国属地政府层次上的各个机构镶嵌在条块等级结构之中的情况,选题新颖,也具有较为鲜明的意义,但在某些细致的地方还可以有更好的考量。
主题演讲结束后进行了本次工作坊的闭幕仪式,由中央财经大学李国武教授主持。首先,北京大学刘世定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学术总结,他谈了五点感想:第一是从论文领域的分布来看,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政府组织的重要作用,并开始对其作较为详细的研究;第二是一些新的组织现象开始受到关注,如金融组织与技术变革等,并提醒青年学者们在关注新组织现象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研究规划有所考虑;第三是在重视理论的同时也要重提对描述的重视,先把事情描述清楚;第四是学者在做研究时,要对核心概念做严格清晰的界定,理论逻辑的推导要严谨;最后一点是在进行定量的实证研究时理论概念的操作化不能太仓促,因为每一次的妥协都会产生相应的扭曲。
图:刘世定教授作会议总结 图:宣朝庆教授展望第17届工作坊
然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宣朝庆教授接棒下一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的举办,并报告了下一届工作坊活动的展望、安排和建议。
最后由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院长李国武教授宣布为期两天的第十六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闭幕,大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多年来,工作坊为推动中国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的发展,提升青年学者的研究水平,培养研究队伍和学术共同体发展了重要作用。主办此次工作坊对扩大我校社会学学科声誉和提升我校组织社会学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会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