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纪要 |【中财社会与心理学院午间沙龙】陈华珊:社会学知识空间——三十年来中文社会学文本的量化分析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11日 09:41  发布作者:   点击数:

201866日(周三)中午12:00-14:00,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午间沙龙2018年春季学期第八期,暨“研究方法系列讲座”第四讲,在我校学院南路校区中财大厦101033会议室如期举行。

 

本次沙龙的主题是《社会学知识空间——三十年来中文社会学文本的量化分析》,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社会景气研究中心主任陈华珊老师主讲,学院王修晓老师主持。与会人员有:学院李国武、王存同、王建民、庄家炽、张樹沁等老师和部分同学。

 

 

陈华珊老师的报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陈老师介绍了这篇文章的研究设计。以往对学术文本的分析以及知识社会学研究,大多以对文本的定性分析为主,部分辅以词频、共同作者网络和知识图谱(比如引用网络和共引网络)等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偏向静态描述,缺少历史动态分析和对学科研究主题等的语义研究。

其次,陈老师介绍了本次报告的数据和测量。他以《中国社会科学》(1986-2015)、《社会学研究》(1986-2015)和《社会》(2006-2015)三本杂志3585篇社会学论文及其参考文献和互引记录为对象构建了一个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用“词向量”方法(即通过训练将某种语言中的每一个词映射成一个固定长度的短向量,所有这些向量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词向量空间)来测量不同主题之间的语义关联,进而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考察三十年来社会学知识空间的演化过程及其规律,以期反映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历程。

接下来,陈老师现场演示了数据测量、模型建构和结果可视化呈现,把过去三十年的历史划分成六个时段,并归纳出三种可能的知识空间演化机制,分别是:(1)偏好依附模型,(2)专业化和小世界网络,以及(3)理论渗透性和结构凝聚网络。

 

 

最后是研究的基本发现和初步结论。陈老师认为,中国社会学的知识空间整体上经历了恢复-发展-爆发-稳定等几个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学的知识空间演化经过了一个从高度局部凝聚、较强明星依附的网络结构,向凝聚体结构的变化;相对于非量化研究,使用量化研究手段的学者之间存在更高的网络关联及凝聚力水平;这种演化机制与学科规范化、专业化过程紧密相关。

沙龙尾声,李国武、王存同、王建民、王修晓等老师和同学,分别就引用次数与凝聚力的测量、如何区分正引和反引、测量工具和分析方法在一般定性资料分析中的应用、词向量方法测量语义关联的具体操作、《社会》杂志论文数据时间截取等问题,与主讲人做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陈华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社会景气研究中心主任,曾先后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斯坦福大学访问交流。目前主要从事基于大数据的社会学实证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组织社会学、互联网与社会、量化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多项大数据相关实证研究课题。科研过程数字化、信息化重度爱好者,热衷重新造轮子的非典型性文科生。

撰稿:王修晓

责编:王建民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    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