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5日下午,国际知名的中国社会研究学者、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社会科学部苏黛瑞(DorothyJ. Solinger)教授应社会与心理学院的邀请在我校沙河校区主教309做了题为“三种福利模式和当代中国的社会救助:儒家理据与变量应用”(ThreeWelfare Models and Current Chinese Social Assistance: Confucian Justifications,Variable Applications)的学术讲座。社会与心理学院副院长李国武教授主持了讲座。
苏黛瑞教授提出了三个与社会福利相关的儒家价值理念,分别是“养民”(Carefor the People)、“教化”(Educate)与“和谐”(Harmony)。与这三种价值观相对应,中国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三种福利供给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各自的理据、对象、策略和目标。
照片:苏黛瑞教授演讲
明朝晚期和清代形成了“权利/礼治”(Rights/Rites)模式,在“养民”的理念下,为了实现传统的礼治秩序,国家依靠“义仓”等福利手段对陷入生存困境的民众提供基本的衣食救助。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了“改造”(Remold)模式,在“教化”的理念下,贫穷被认为是社会进步的阻碍,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改造与规训,以建设一个纯洁与高生产率的新中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福利模式发生改变,形成了“回应”(Responsive)模式。在维持社会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逻辑下,国家着力于缓解那些已经表现出来的社会紧张,针对困难群众和低收入人群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讲座现场气氛活跃,同学积极参与讨论。苏黛瑞教授耐心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对我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态度与英语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最后,李国武教授在点评时指出,苏黛瑞教授的报告体现了一种历史比较的方法和类型学的分析思路,希望同学们在关注其具体观点的同时,更要学习研究社会问题的研究方法与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