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我院李国武教授新书《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研究》(合著)出版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03日 15:59  发布作者:   点击数:

 

高柏、李国武、甄志宏等《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2月版。

 

【内容简介】

我国已经拥有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技术,高铁成为中国作为制造大国“走出去”战略的代表性产业。总结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的经验,对于促进我国各个领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书介绍了高铁发展的阶段划分,分别从企业、高校、政府、人力资本、技术耦合五个方面介绍和分析中国高铁的创新过程、机制和经验,并对中国高铁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作者简介】

高柏,男,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1983年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日语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获硕士学位。从1987年起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从1993年起,在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任教。20146月起担任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社会学、比较历史社会学、组织理论、比较政治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高柏是很早提出以高铁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与中国向西开放、推动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建设新丝绸之路的大战略联系起来的学者。这些论断准确地把脉了中国高铁发展和国家战略设计,其建立陆权与海权的战略对冲的观点被认为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设计的基本思想内核。

   
李国武,男,197612月生,内蒙古赤峰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教授。1994-1998年,攻读吉林大学社会学系本科学历;1998-2001年,攻读吉林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2001-2004年,攻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20046月,任职于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创新及扩散、经济社会学、组织社会学。

   
甄志宏,男,19713月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现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上海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委咨询委员。1997年至2003年就读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获得社会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2003年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社会学系。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和老年社会学。长期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模式转型升级问题。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家持续开展田野调查研究。

 

《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研究》目录

 

前 言 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的三个理论问题【高 柏】
第一章 中国高速列车创新【李国武 黄显山】
第一节 技术积累时期(2004年之前)
第二节 技术引进时期(20042008年)
第三节 自主创新时期(20092015年)
第四节 展望未来的中国高速列车创新

第二章 寡占竞争下的全系统高度合作与中国高铁创新
——政府在中国高铁创新中的作用【马 莹 甄志宏】
第一节 技术积累期:自力更生与高速列车的多元化开发
第二节 技术引进期:市场换技术与中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节 自主创新期:全面自主与打造中国高铁自主品牌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竞合关系、企业能力与中国高速列车创新【李国武 王圳杰】
第一节 技术积累期:多元竞争条件下的原路内产学研合作
第二节 技术引进期:寡占竞争条件下的国际合作和产学研合作
第三节 自主创新期:寡占竞争条件下的开放产学研合作
第四节 展望:未来的竞合关系与企业能力

第四章 高校在中国高铁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汤庆园】
第一节 技术积累期:自主研发的重要支撑
第二节 技术引进期: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
第三节 自主创新期:引领提升
第四节 制度环境变化与高校角色调整

第五章 政府资金投入促进高速列车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谢宇航】
第一节 技术积累期:行政力量主导、全面资助的封闭式网络
第二节 技术引进期:行政力量和资金引导并重、重点资助的双中心封闭式网络
第三节 自主创新期:资金引导为主、重点资助的双中心开放式网络
第四节 结论及展望

第六章 人力资本跨部门合作与中国高速铁路创新【李东坤】
第一节 技术积累期:以高校人才为主导的人力资本跨部门合作
第二节 技术引进期:以国际合作为重要支撑的人力资本跨部门合作
第三节 自主创新期:以企业人才为主导的人力资本跨部门合作
第四节 后铁道部时期:人力资本发展趋势与展望

第七章 中国高速铁路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耦合机制【赵 放】
第一节 高速铁路系统中的耦合机制
第二节 技术积累期:以“线”为参照的松散耦合
第三节 技术引进期:以“车”为参照的配套耦合
第四节 自主创新期:以“车”为参照的自主标准耦合
第五节 未来展望

结 论 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的意义【高 柏】
参考文献
附 录 中国高铁发展历程【唐 曼 孙红林】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    联系我们

手机版